|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3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5 years, 2 months ago

 

13-中國文物體制的形構與轉變.pdf

 

13-文化資產保存運動在台灣.pdf

 

 

 


跳舞時代討論主題:歌仔戲社會地位的價值及變化

 

錢芸廷

李其芳

葉又瑄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1930年代,歌仔戲可說是庶民文化的代表,也可說是當時的流行文化,對青少年的行為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內容對於相對來說都是對小情小愛的描寫,而且很赤裸,所以政黨、政府甚至會提出政見及政策禁止,到了1960年代,歌仔戲持續普及於人們的生活中,大街小巷都出現,如:野台歌仔戲、電台歌仔戲;但現今歌仔戲卻登上了國家戲劇院,或可稱為國寶文化,當然表演內容不似早期,會經過篩選。在對象方面,以前聽歌仔戲的對象為大眾,幾乎人人都欣賞。但現今卻只剩下限定族群才會欣賞,因為現代人大部分都無法領會歌仔戲的內容,也不再有庶民文化的角色存在,轉而趨向於精緻文化。

 

----------------------------------------------------------

 

組員:社教系 梁振英 、國文系 鄭平榆  

討論主題:跳舞時代中的對比手法

 

看完影片,我們認為這部紀錄片以強烈的對比方式呈現,第一個對比是開場人物在西餐廳受訪,討論著過去唱片公司營運總部裡的趣事,西餐廳從過去保留到了現在,但是那些唱片與歌星已經逝去,第二個對比是黑膠唱片有些已經無法完整保存,歷經年代的風霜,只能靠著努力蒐集才得以將部分收藏,但是關於時代的音樂文化資產,卻會永遠流傳,如同那些經典的老歌一樣,第三個對比是歌仔戲在當時是被視為負面影響的邪教,現在卻被視為台灣的瑰寶,整體而言,紀錄片以對比手法為主,帶出日據時代的音樂演變歷程,進而觀看台灣傳統社會面對西方進步思維的衝擊下所有的轉變,跳舞時代這首歌所傳達的開放、進步的思維,等於整個大時代的心聲,我們認為本部記錄片並不沉悶乏味,以真實人物的訪談與過去代表性的場景與照片,帶領觀眾進入到當年的氛圍中,深刻體會當時社會從舊過渡到新的過程,以及傳統戲曲與台語歌、客語歌的流行歷程,頗引人入勝。

 


華語109 劉國鳳 鄭綺婷

 

從「跳舞時代」的音樂看當代的思想變化

 

1895-1945年是台灣的日本時代,但對年輕一代而言,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卻是一片空白。「跳舞時代」透過尋找承載日本時代台語流行音樂的黑膠唱片,探索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和風情。因貿易往來的大門打開,在日本人的引入下,西方產品如留聲機、唱片等開始進入台灣。唱片是音樂的載體,音樂則成為當代思想的載體,台灣流行歌曲中的歌詞不但反映了時代的面貌與變化、當代男女心聲,同時亦反映了日本時代的台灣如何由傳統文化社會進入打破舊思想的改革時代。

 

20世紀初,隨著西式教育的開展,自由、平等等思想衝擊著台灣傳統文化。「跳舞時代」代表自由、開放,文明開化的開始,也就是台灣進入改革時代的開端。西洋舞曲和日本歌曲藉由唱片傳入台灣,舞曲的音樂節奏漸趨流行;隨著臺北與宜蘭交通的開通,唱片由城市傳到鄉郊,而廣為流行的是台語歌仔劇。受到西洋舞曲和日本歌曲的影響,台灣取西方技術為助力,以民族性的特質發展台灣傳統音樂。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蓬勃,娛樂事業逐漸興起,唱歌跳舞的社交活動表現出青春時代的感覺,吸引了當代年輕男女。而台灣的音樂類型亦有所轉變,由長歌變為短歌,從台灣民謠、戲曲到流行小曲,逐漸改變成為台語當代流行曲。其中,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在台語流行曲方面的積極發展更是一大推動力。台灣當代音樂透過西方的先進技術發展台灣的傳統音樂,加上外國傳入的音樂影響,新舊的融合促使當代台灣音樂創作的革新,其流行曲更反映了當代生活思想文化的轉變:從舊思想、傳統文化社會,走進自由、平等、開放的革新時代。


組員:華語系109 陳一中 伍珉增 華語系108 陳灝華
討論純純和愛愛對當時的影響

「跳舞時代」提到的兩個人,純純和愛愛她們兩個是1930年代知名女歌星,她們所唱的歌曲是代表日治時期後期都會現代女性的地位與社會價值觀。那種歌曲是一種舊時代的文化產物叫歌仔戲,跟現在的流行歌曲顯然不及,但因寫作的內容與當時男女之間的愛情作共鳴,因此那個時代再次令歌仔曲升上另一個層次,不再是老一輩的人會欣賞的東西。這時代同時是戰亂後社會的縮影,歌曲能表代人們內心的渴求。影片中同樣有一群人熱愛這一段歷史。從傳統戲曲與台語歌、客語歌的流行到至今我們所聽的音樂。


組員:華語109周瑞勤、吳佳芸

討論「跳舞時代」對於外省家庭的心得

我們的家庭都是國共內戰時隨著國軍遷徙而來,因此對於這些1930年代的音樂顯得比較陌生,大多是在國小音樂課才第一次聽見,能看到原唱覺得很新奇,原來這麼多小時後聽到的音樂在70年前是火紅到不行的流行歌。

原本對於日治時期的社會不太了解,結果影片中的女性展現出的自由及自信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在如此保守的年代,女性主義竟已蓄勢待發。我們以為以前的社會十分講究門當戶對,但是在日治時期居然已經提倡自由戀愛,同樣也不在意料之中。

關於爺爺奶奶輩的社會還有很多事情值得老師介紹。

 


 

40585201i 林芷宇

40585202i 簡莛竹

 

跳舞時代中有共鳴片段:

 

其實整部紀錄片不但讓我們對台灣歌曲的發展有更多的認識,就連背景音效、畫面都很有時代的溫度,非常懷舊、雋永。其中最喜歡的是探討郭芝苑先生創作理念的部分,當時台灣在日治的清況下,當醫生是最好的選擇,然而郭芝苑卻堅持走音樂這條路,甚至幾度赴日學習古典音樂,也就是以西歐為文化中心的音樂,後來他又接觸了東歐、蘇聯等開發較晚的國家的音樂,對於他們將古典音樂的技術、精髓融入自己的民族性,創造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感到非常佩服,於是致力於創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創造自己的代表性與歷史,我們認為這種熱情無論身處什麼時代都非常重要。

 


 

馬文慧 倫寶琪 歐陽宇芳

我們在這部影片中看到與文明的保留、傳承相關的事件。

(1)李坤城為了蒐藏古老唱片,在各處尋找。還不惜在半夜南下高雄,只想盡快良善保存這些少見的唱片。

(2)以前歌仔戲被視為邪劇,僅因為是用台語而被各方禁止。隨著文明的變遷,今日的歌仔戲卻被視為國寶,需要被好好地留存。

(3)不一定只有其他文化有優點,自己國家的文化也應該被重視。例如在影片中,學外國聲樂時一直唱不好,但唱自己語言的歌謠卻很好。不應該一昧的模仿、效法別人的東西,其實自己的文化也值得受到欣賞。


跳舞時代         張曉萍   李娟翊    趙德林

 

在20世紀時的人們,對歌仔戲的喜愛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時代的轉變。當時可算是開放的,可自由戀愛,可接受外來文化,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終於得到自由,對於新社會新氣息充滿希望。《跳舞時代》除了象徵時代的起步和改變,也讓我們看到許多當時的文化,了解許多我們不曾了解的東西。《跳舞時代》也講述歌仔戲從興起到大眾喜受的高潮,最後漸漸被新興音樂取代的過程。


《跳舞時代》題目討論

組員:田書誠 董欣儀

題目:探討片頭三句歌詞及其背後的意義

 

 

    此片由同名歌曲《跳舞時代》的歌詞「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為開端,接著帶出台灣日治時期後期都會現代女性的地位與社會價觀。在現今的社會中,不論是對人的基本尊重、受教權、參政權、同工同酬等等,兩性幾乎都是平權的,或許因而使得我們將兩性平權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過去,女性的地位低落、被「物化」,甚至還需要纏足去滿足男性,短短數十年間,台灣女性的地位能夠有現今如此高的程度,不可否認日本殖民時期:自二十世紀初到中日戰爭爆發前,帶來的影響有多大,由於當初日本人帶來了許多西方的建設與制度,同時也將西方自由的文化與思想帶進台灣,使得女性意識抬頭,女性不再處處受限於性別的差別待遇之中,反而是藉由音樂,去追求他們的新世界與自由戀愛,我想,如此幸運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應該再凡事受限於性別、且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兩性平等社會。

    由片頭歌詞「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阮只知文明時代,社交愛公開」及「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toroto我上蓋愛」可以得知,在日治時期底下的台灣社會作文寫詞比較無法涉及對政治、統治者的評論,避免遭來橫禍,所以寫作風格多走向平民日常生活的故事,例如戀愛故事、社會文化等等。歌詞其中也有傳統思想的解放,例如自由戀愛。另外從台語寫作的部分可以看出當時代盛行方言寫作,可以推測當時還沒進入皇民化運動時期。


《跳舞時代》題目討論

組員:王基燕 程振彪 李鴻清 李清清

 

跳舞時代:那時是一個日治時期,也可以說是一個悲情的時代,但是還是有文化與文明的存在,當時就是以歌仔劇與跳舞展現出文化與文明的一種方式。並且用歌詞唱出當時女性社會的地位。當時的社會雖然比現在保守了一點,但是資訊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反而會比現在混亂的社會來的祥和,是因為當時的人與人之間因為有良好的溝通,並且溝通的方式就是從歌仔劇的詞,藉由可以發洩的管道宣洩自己心情的管道。


《跳舞時代》題目討論

組員:蔡明慧 山田智香

題目:探討日治時期人們的生活

     電影以一幅奇妙的畫面開始,兩個表情看來像靦腆女人,氣質像是一介平民。這時電影的聲帶部分同時放出。這是日據時代的台灣。電影透過當時發行黑膠唱片的古倫美亞公司,旗下所屬的歌手以及員工的現身,向我們透露出當時年輕人對自由戀愛的熱衷,對喝咖啡的迷戀。這此雖然已年入花甲的老人精神的說,當時的青年男女很流行跳社交舞,並且深深受到流行歌曲的影響,而這一切都獲得了日本官方的許可。可見跳舞時代帶給觀衆三十年代的台灣,一片歌舞昇平的幻象。


楊潔盈 陳慧敏

《跳舞時代》

 

年代與文化

“台語”被保留的程度在現今看來還算完整,在以前,說臺語會有一種被人瞧不起的感覺,因為被殖民統治,新文化的植入,讓那時代的人們對於台語產生不重視所幸,在現今,仍各處都可聽見用台語交談的人們

我們認為每個時代的流行不同現在只是流行復古而已並不能說那個時代比這個時代不重視台語只是他們的流行尚未出現

 

 


《跳舞時代》──阮文池先生

華語108 劉迪玥、林虹伶、陳紹瑜

 

        我們看完《跳舞時代》的紀錄片後,覺得最有共鳴的地方是阮文池先生在涼亭教一群阿公、阿嬤唱歌的地方,看著他認真地用聲樂的方式傳唱這些擁有臺灣獨特民族風格的經典之作,我們不禁想更了解阮文池先生對臺灣傳統音樂所做的貢獻。

                 聲樂家阮文池於紐約市立大學取得碩士後,回到苗栗苑裡家鄉,在苑裡鎮華陶窯為遊客以臺語民歌做義務導覽時結識了郭芝苑,兩人相約要推廣台語藝術歌曲,於是一起創辦了「郭芝苑室內合唱團」,合唱團於每週五晚上在阮文池家中練唱,而阮文池的家不僅充當合唱團訓練場所,每逢假日經常高朋滿座,眾多好友喜歡在這裡談音樂藝術、環保、哲學、時事,爭論的面紅耳赤,方才罷休,彷彿變成了臺灣文化的據點。

                在郭芝苑室內合唱團中,郭芝苑負責譜曲,阮文池則負責合唱團指揮,他們把一群庄腳歐巴桑、歐吉桑聚在一起,而且這些團員都是義務演出,甚至自掏腰包付交通費,所有團員的無私奉獻就是希望本土作曲家受到重視,同時傳承本土音樂,而他們也不負眾望,郭芝苑室內合唱團在海內外都大受好評。

                 阮文池學習西方的音樂之後,更了解了發揚臺灣音樂的重要性,有此覺悟後,他決定要做「自己文化上的主人」,同時也為了不讓年輕的一輩變成「文化上的孤魂野鬼」,於是投入於發揚臺灣音樂,希望能透過這些擁有臺灣獨特民族風格的音樂讓大家找回對這塊土地的感動,珍惜我們自己的文化。阮文池對臺灣音樂的貢獻讓我們知道他不僅是一位聲樂家和一位教授,更是一位具有強烈使命感的草根音樂工作者。

 

參考資料

‧音樂創作大師郭芝苑 與其年輕追隨者 - http://www.epochtimes.com.tw/n152145/%E9%9F%B3%E6%A8%82%E5%89%B5%E4%BD%9C%E5%A4%A7%E5%B8%AB%E9%83%AD%E8%8A%9D%E8%8B%91-%E8%88%87%E5%85%B6%E5%B9%B4%E8%BC%95%E8%BF%BD%E9%9A%A8%E8%80%85.html

‧婆婆媽媽來合唱 郭芝苑傳承本土音樂

http://tcnn.org.tw/archives/28642

‧男高音阮文池獨唱會 用最美麗的方式保存台語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950904/htm/95090403.htm

‧男高音阮文池 是郭芝苑音樂作品最佳詮釋者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950904/htm/95090406.htm

 


鄭羽攸 張曉蓉

 

《跳舞時代》 

歌仔戲

以前:在以前的歌仔戲雖然不被重視,但是在每個年齡層都被喜愛。

現在:在現在歌仔戲卻成為了國家(台灣)的國寶,但是只有受到少部分的人喜愛,歌仔戲就像現在的“電影”。

 

台語歌(流行歌曲)

以前台灣流行歌曲都是以台語歌演唱,而在現今的社會中流行音樂卻是以國語歌為主,漸漸的在現今的社會中台灣本土人也不太會說台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585228i  甘文慧

20世紀初台灣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流行演進。介紹了古倫美亞唱片陳君玉純純柏野正次郎等人執著台灣音樂的故事,並以此介紹1930年代台灣日治時期的社會現況與女性的社會地位。身為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台灣紀錄片導演簡偉斯及郭珍弟本擅長製演以女性觀點的電影紀錄片,製作該紀錄片的原由本也來自對1930年代知名女歌星純純、愛愛的關注,並藉此描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都會現代女性的地位與社會價值觀。當中的靈魂人物—李坤城老師表示,台灣的流行音樂並不僅止於今天所見的樣貌,它的起源、它的流變,一切過程都存在重大的歷史意義。無奈於時代的轉變,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機會認識到什麼是過去的流行音樂,又即使認識了,也未必能夠擺脫現有的思維框架,從那個世代的文化社會角度去欣賞當時的音樂。


梁喜麗  華語109    40585223I

主題 :跳舞時代

 

臺灣的歌仔戲因爲以前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很多跳舞和歌仔戲都被日本影響到。片中對陳君玉與純純的關係著墨甚多,台灣第一代女歌手純純的故事,新台灣周刊曾介紹過。據愛愛阿嬤說,純純小時功課很好,卻因愛上歌仔戲而去演小生。純純本名劉清香,描述純純當年在台北後火車站新舞台的斜對面開了家咖啡廳,陳君玉暗戀純純但不敢表白,常去照顧;但純純卻和一位台北帝大的學生相戀,而男方家庭因門戶階級觀念作崇,破壞兩人交往,導致純純負氣和一名患肺癆的日商結婚,自己也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因肺癆第三期辭世,享年二十九歲。 

這一段應該抽出來拍電影,還有愛愛阿嬤與週添旺的羅曼史,想必也十分動人,只是愛愛阿嬤並沒多說什麼。而陳君玉在《跳舞時代》中,是教人印象深刻的主角。他是古倫美第一任台灣人文藝部長,「跳舞時代」的作詞人,是當時台灣音樂界推手,也是文壇重要人物。雖然在片中,讓人覺得陳君玉是穿著古板的「台灣俗」文藝青年,但在史料中,他的作為極具革命性,在文壇和樂界都是劃時代的。跳片一開始的時候,是一段殘破的影片,很鬼魅,明白告訴我們本片試圖把暗影重見天日。但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原先的「暗影」早已進入了正午的大陽中,並產生了另一種暗影。這是國族建構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狀況。

 

華語系109 彭晨芯 40585125I

 

跳舞時代

   《跳舞時代》全名《Viva Tonal 跳舞時代》為於2003年製作發行的台灣電影紀錄片,製作者為台灣電影人郭珍弟及簡偉斯,而串貫全片的同名台語主題曲,也是1932年的台灣流行歌曲。

      該紀錄片內容,乃描繪20世紀初台灣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流行演進。介紹了古倫美亞唱片與陳君玉、純純、柏野正次郎等人執著台灣音樂的故事,並以此介紹1930年代台灣日治時期的社會現況與女性的社會地位。

     身為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台灣紀錄片導演簡偉斯及郭珍弟本擅長製演以女性觀點的電影紀錄片,製作該紀錄片的原由本也來自對1930年代知名女歌星純純、愛愛的關注,並藉此描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都會現代女性的地位與社會價值觀。基本上,鄧雨賢作曲、陳君玉作詞、純純演唱的同名主題曲《跳舞時代》歌詞中「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我們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阮只知文明時代,社交愛公開」(我們只知文明時代,社交要公開)及「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toroto我上蓋愛」(男女成雙成對,排成一排,跳狐步舞我最愛),後來也成為該紀錄片劇情的鋪陳走向。

 

黃晉鋒 陳子康 鄭傑蔚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覺得生活在70年前的時代,雖然比現在保守了一點,但是資訊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反而會比現在混亂的社會來的祥和,讓我覺得想要留在那個年代,不要回到現代,是因為對現在社會的亂象有股逃避的感覺吧?!人與人之間因為沒有好好的溝通,藉由可以發洩的管道宣洩自己的心情,於是多了好多社會頭版新聞,在我看來,那個單純的年代,雖然大家想要快點學習西方的洋化,但是擁有著傳統的矜持與相當程度的保守,是很令人嚮往的。

 

 

 

 

 

 

 

Comments (3)

陳灝華 said

at 1:21 am on Dec 4, 2017

組員:華語系109 陳一中 伍珉增 華語系108 陳灝華
討論純純和愛愛對當時的影響

「跳舞時代」提到的兩個人,純純和愛愛她們兩個是1930年代知名女歌星,她們所唱的歌曲是代表日治時期後期都會現代女性的地位與社會價值觀。那種歌曲是一種舊時代的文化產物叫歌仔戲,跟現在的流行歌曲顯然不及,但因寫作的內容與當時男女之間的愛情作共鳴,因此那個時代再次令歌仔曲升上另一個層次,不再是老一輩的人會欣賞的東西。這時代同時是戰亂後社會的縮影,歌曲能表代人們內心的渴求。影片中同樣有一群人熱愛這一段歷史。從傳統戲曲與台語歌、客語歌的流行到至今我們所聽的音樂。

葉又瑄 said

at 3:37 pm on Dec 7, 2017

跳舞時代討論主題:歌仔戲社會地位的價值及變化

錢芸廷
李其芳
葉又瑄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1930年代,歌仔戲扮演了庶民文化的角色,可說是當時的流行文化,對青少年的行為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內容對於相對來說比對小情小愛的描寫

葉又瑄 said

at 3:43 pm on Dec 7, 2017

很赤裸,所以政黨、政府甚至會提出政見及政策禁止,但現今歌仔戲的卻登上了國家戲劇院,或可稱為國寶文化,當然表演內容不似以往,會經過篩選。在對象方面,以前聽歌仔戲的對象幾乎為大眾,人人都欣賞,但現今卻只剩下限定族群才會欣賞。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